云南文山殡葬风俗,看云南文山的治丧之路文化

  云南文山殡葬风俗自古以来被人们神秘化,今天小编通过多方文章了解到关于云南文山殡葬风俗的一些东西给大家分类记录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百色地区,西连红河州,北接曲靖地区,南部的麻栗坡、马关、富宁3县与越南河江省接壤。全州辖8县,州府在文山县。人称为“滇东南大门”。文山州有壮、苗、彝、瑶等11 个民族,这些民族至今还保持着“汉族、回族住街头,壮族、傣族住水头,苗族、彝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的居住特色,如果留心的话在文山的很多村寨都能看到这样的情形。

  云南文山殡葬习俗

  云南文山殡葬禁忌

  壮族人忌坐门槛;忌用脚踩炷台和火塘上的三脚架;上壮家的竹楼要脱鞋;杀鸡时鸡头必须敬给老人等等。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到壮族人居住的地方一去旅游遇到丧事,必须在征得主人的同意后,带上两只鸡、两只鸭或相应的钱物,参加葬礼,千万不要去摸死者的灵房,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近现代壮各支系的丧葬仪式基本相同,盛行木棺土葬。停灵待亲在堂屋正中,铺好停床。停床上垫上毡子、棉絮,然后把死者停放其上,每个儿女给死者盖上一床红面双层的被单。接着会举行绕棺、花灯(跳舞)、献饭、下跪等礼仪。壮族对死者亡魂的处置方式有赎魂、开路、超度3种形式。赎魂场地一般先择在屋外十余宽的空场上,设天汗洪献祭台地汗洪献祭台、主师台、将相台、龙山神台、银河道。开路在发丧前夜举行,一般请丧家宗族之长者主持。

  送葬出殡前女婿在布摩或长者的指挥下,迅速将孝杆砍倒,死者的儿女及孙辈争抢彩带。棺椁移到大门口时,长孝捧着灵牌在前,其余孝男孝女按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依次排成单列面朝外跪下,让棺椁从头上经过,意为为死者“搭桥”,一连两次。

  云南文山殡葬习俗

  棺椁过后,孝男孝女站起快步返回家中,不许回头看棺木。长子抱着香炉灵位,安放在神龛上,每日献一碗饭,直到烧灵为止。灵柩上放一床新红毡子,毡子上站一只大公鸡,意为帮死者驮钱,棺罩也放在灵柩上抬走。

  文山壮族人的下葬流程

  在壮族民间,巫风甚浓。相传坟地有吉有凶,葬后关系全家子孙后代的兴衰成败,陈陈相因,相沿成习。择吉日出丧和请地理先生看坟,就是本文记述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

  壮家人抬出殡,全村家家户户的男子都来帮忙,就连平时与死者家有矛盾的人也不例外,体现了一家有难全村帮的精神。也有人把这种风气叫做"换伴",因为壮族有一个古老的传统,路祭以后,8人齐扛,那怕路途再远,山坡再陡,灵柩均不得落地,要一口气抬到坟山,途中要多少人,换扛几次,都要计算好。

  壮族的丧葬,一般为木棺土葬。凡死者,因男女、老少、班辈不同,葬礼亦不相同。但葬礼最隆重,仪式最多者,是年过七旬的老人。本文就赘述老辈死者葬礼盛况。下葬挖墓坑的人员2-3人,清晨就带工具、炊具、一只鸡、一块肉和香、冥纸等到选好的葬地,点香焚纸献祭后开始挖坑。坑挖好后,听到送葬的来了他们要立即躲开。

  云南文山殡葬习俗

  云南文山殡葬报丧情况

  老人病危,在未死前,就将其抬到堂屋铺床上躺着。并将在其他村寨居住的子女召来,日日夜夜守候。老人一落气,就在门口连放三响火枪,向附近亲邻报丧。

  孝子如何做

  紧接着,一些人分头走向四方八面的村寨,向三亲六戚报信,一个孝子,由一个老人领着,挨家挨户磕头,每到一家门前、孝子就磕头,那位老人就说:“孝子磕头,请帮个忙,送老人上山安葬!”直到家家户户都磕了头,报了丧,才返回家来。而另一个孝子,飞快出门,去请么公来主持葬礼。

  孝女如果做

  孝女则挑着桶,到龙潭挑回清水,倒在锅里,摘柚子叶来煮水,为死者洗澡。死者是男,就剃头;是女,就梳头打扮。洗完澡,再为死者穿上新衣新裤新鞋袜抬起来,停放在堂屋中的一块席子上,脸上盖上一块白布,准备入棺。入棺前,子女轮番在尸体旁守候,寸步不离,严防猫从尸体上跨过。传说,猫从尸体上跨过,尸体就会动弹,甚至会直立起来,十分恐怖。

  长期以来,人们对千百年来流传在民族民间的传统丧葬习俗,一概视为“封建迷信”。其实,就其本质而言,摈弃封建迷信的糟粕,研究其巫术文化的精华,汲取其合理内核,并将其作为优秀的民间文化发扬光大,正是我们新一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民族民间传统的地理祭司,就象是西方基督教的牧师。“风水先生”们的咒语经文,就象教堂的宗教仪式一样,只是死者必经的葬礼,并无恐惧与神秘之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为了找到好坟地,过去有钱人家按地理先生指示到百十里外购买,一般人家在附近寻找。坟地好坏,均由地理先生所言。如说“真龙穴地”,是山环水抱。龙、向、水三者相生相克,发福发贵,“十个人累,不如一个人睡”等。谈得天花乱坠,如数家珍。

  小编认为:云南文山殡葬风俗是文山人文化的特色,是经典的代言,中国殡葬文化博大精深,从云南文山殡葬风俗科员看出云南省的殡葬文化还是比较注重的,这都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值得记忆。

推荐阅读